研究中心导航
研究通讯
李林荣教授在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纵论现实主义发展
来源:千龙网 日期:2018-10-13 浏览次数: 字号:[ ]

千龙网北京10月12日讯(记者 纪敬) 10月12日,“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在京举行。众多作家、文学评论家齐聚一堂,回顾40年来北京文学的来路,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再创新气象、新格局、新作为。

近40年来北京文学领全国的风气之先,同时保持地方性、地域性的特点,保持了首善之区的文学高度。北京作家的群体也非常壮观,而且梯队明显。从30年代出生的王蒙、张洁到今天70后、80后的徐则臣、石一枫、文珍,还有更年轻的张悦然等一大批作家,使北京文学充满生机和无限活力。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北京文学成就  北京的历史文化尚待深度挖掘

《十月》创办人之一的资深老编辑、散文家张守仁回想创刊伊始,《十月》的编辑们要做思想领先,走在时代的前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打破封冻的河面来迎接文艺的高潮。张守仁认为,汪曾褀是北京文学最大的亮点。“汪曾褀写故乡和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他的笔端带着温暖,把人物关系处理得很温情、清淡、自然,避开喧嚣和烦恼,生活气息很浓,有很深的文化意韵。集中体现了民间底层的人心、人情、人道,而这是文学场的主要源泉,因而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价值。”

北京的出版人、编辑,在一线的文学工作者,也不满足于现有的高度,始终保持着内省和忧患意识。《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为北京文学问诊号脉,“京味文学没有形成系统和气候,在北京生活的作家很多作品还没有正面,或者深刻反映北京作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面对的。”

杨晓升透露近期在做一个关于北京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的调研,发现了诸多问题,比如人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从事文学创作,30岁以下的文学创作人才仅占总数的4%。财政制度和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区县一级搞活动没有专项经费。创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北京的文化历史挖掘得都不够充分,甚至说很欠缺。

10月12日,“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在京举行。

图为宁肯、梁鸿鹰、李林荣和张莉(从左至右)

北京文学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回顾与思考  学院出身的第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登场

评论家李林荣认为,40年来,跟以往文学史阶段其他潮流表现出的状态是一样的,现实主义经历了文学传统重新被建构、重新被探索,在理论上也重新被定义,重新被阐释的演变过程。

在开放、多元、包容的大背景之下,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始终在北京文学里面是一条绵长厚重的主线,从新时期文学发轫时候的《班主任》,到后来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到汪曾褀、叶广芩的《状元煤》《采桑子》,到《耶路撒冷》《世间已无陈金芳》,都是现实主义文学在北京的丰硕成果。

“从一线现实主义作家来看,包括徐则臣和石一枫,他们是近百年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力量当中身份最特殊也是最新的一批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学生出身。过去写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作家是各式各样的出身。纯粹的从学院出身的第一批人登场了,我们在现实主义宏大的历史潮流中将有何作为,把出身带来的特别或者局限、优势如何充分调动结合起来,应对今天现实主义的话题。”李林荣还提到,现实主义话语如何与其他话语展开实质性对话,甚至进行争辩和补充,也是值得共同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与北京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伟大的作家关注国家最迫切的痛感

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北京作家刘绍棠写《蒲柳人家》,到1985年刘心武《钟鼓楼》,1988年《穆斯林的葬礼》,像新月这样的人物也是深入人心。评论家刘大先认为,延续北京文学脉络的典型人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王朔开创的“顽主”,人物与自己对话体现了反讽精神。第二类是由叶广芩开创的旗人家族后裔和以京剧剧目为题的一系列小说,比如《大灯殿》《盗玉马》《豆汁记》中的底层人物。第三类是新世纪以来所谓的异乡人,就是外省青年,或者说北漂。

作家石一枫谈到,北京作家塑造出一系列鲜明的人物,这是优点。也有一些天生的缺点。“我觉得持北京方言写作和说话的人,优点是非常生动,容易表意和形象。缺点是这种语言天生不具有思辨性,不善于抽象写作。”“如何写出属于北京的、属于今天中国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冉阿让,这是很高的挑战。老舍之所以伟大,在于写出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他关注国家最迫切的痛感。我们希望看到典型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人物。”

新北京、新时代、新写作  尊重现实和生活原生态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摇篮,是新文学的发源地。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北京的文学、北京的作家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着中国文学创造的风向、方向和风尚。未来更要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守好文学这个文艺创作的重要源头,促进文学成果多样式、多方位的转化传播。

长江,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位作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个老北京是不是真的懂北京?”长江也有这样的疑惑,作家会自己给自己埋下陷井。“七分腿三分笔。最大的现实主义是对现实和生活原生态的尊重。如果你对所在的城市根本不了解,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报道,都写不好,或者说都是乱来。”

作家周晓枫感慨,公历是真正共享的,农历是隐蔽的,是与天地、种植物和内心的情感有重要的联系。“一个作者,任何时候都生活在双重的时间里,你要珍惜隐秘的农历时间,表达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达到诚恳,现实主义的良性关系才能保持你内心的丰盈和笔力的强劲。”

报道原题《回望40年北京文学来时路 历史文化尚待深度挖掘》

研究通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