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导航
最新消息
杨磊:韩国家喻户晓的小说汉译之后能否在中国“再现经典”?
来源:“北大外文学堂”微信公号 日期:2018-11-30 浏览次数: 字号:[ ]

韩国家喻户晓的小说经过译者翻译后,是否能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再现经典”?阻碍翻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何为佳译?为了达到佳译的效果,译者们使用了哪些翻译方法和策略?韩国小说汉译研究与评价应该遵循什么方法、避免哪些误区?对这些问题如能够加以细化整理研究,将有利于了解韩国文学汉译现状,认识其价值,把握其研究法。遗憾的是,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本书以韩国著名作家朴婉绪(1931.10.20~2011.1.22)小说汉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特征、策略方法、抗译性和再现经典的途径等问题进行细化剖析。

朴婉绪是韩国家喻户晓的女作家,40余年创作生涯成就其在韩国文坛上的崇高声誉,被誉为韩国的“文坛常青树”“永远的现役作家”。她曾荣获包括韩国文学最高奖项——李箱文学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大奖。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给世界许多国家的读者。至今为止,朴婉绪的《裸木》《蹒跚的午后》《那个男孩的家》《孤独的你》《梦中的育婴器》《周末农场》等在韩国广为流传的长、中、短篇小说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

韩国文学汉译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据崔雄权和金一考察,韩国小说最早流传到中国为1910年,滞留中国的韩国学者金泽荣把韩国朝鲜王朝时期著名散文家朴趾源《热和日记》中的小说《虎叱》和《许生传》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1]之后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韩国的文学作品翻译传入中国的数量有限。冷战时期,中韩两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间,中国国内对韩国文坛的动向始终呈关注态势,1949年后的刊物上,出现过对“南朝鲜”文坛的介绍。比如,1964年的《世界文学》上刊登过韩昌熙的《美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南朝鲜文学》。在此背景下,韩国文学韩译的研究资料匮乏。

1. 中国的韩国文学汉译研究

国内的韩国文学汉译研究方兴未艾,近年来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中韩翻译研究论文大致分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为文学翻译史研究。这一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邹振环的《文学翻译史上的中国与朝鲜》(韩国研究论丛·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和《清末亡国史“编译热”与梁启超的朝鲜亡国史研究(韩国研究论丛·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崔雄权、金一的《韩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东疆学刊, 1999.4);金长善、王瑜的《20世纪30-40年代前半期朝鲜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4.8);金长善的《20世纪后半期韩国文学译介在中国》(《世界文学评论》,2006.2);赵莉的《韩国文学翻译三十年(1976-2006)》(《外国文学动态》,2006.5);金鹤哲的《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当代韩国》,2009年春季号);林春城的《关于韩中文化沟通与跨越的考察——以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现状为中心》(《学术界》, 2011.6);杨磊的《中韩翻译研究趋势刍议——述评北京大学朝(韩)语言文化系翻译学术活动》(《当代韩国》,2011春季号)。

第二类为以具体的汉译作品为对象的研究:有杨磊的《朴婉绪小说题目翻译的考察》(《当代韩国》,2011年秋季号)、《韩国小说翻译忠实维度研究——以朴婉绪小说汉译中的“原作维度”为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12月)、《韩国小说汉译的“时空抗译性”研究》(2015年3月)等。

2. 韩国的韩国文学汉译研究

在韩国,近年来关于韩国文学汉译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大为增加。例如:2009年12月,韩国的学术刊物《中国语文学》第54期刊登了최은정题为《美学层面对韩国小说汉译的观照——以殷熙耕<汉城兄弟>为中心》[2]的论文。这篇论文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字词翻译的正误上,而主要考察了韩国小说汉译过程中出现的小说美学方面的问题,如:文体、时态、引语等的处理方式。这篇论文关注的内容是文学翻译研究,特别是小说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2011年,韩国的学术期刊《中国语文学》第57期上,刊登了최은정题为《韩语小说汉译表现出的美学要素再现的问题——以申京淑<单人房>为中心》[3]的论文。对于《외딴방》中译本是否如实地再现了原作者用心良苦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考察。强调了译者应一再细读原著,解读出原作者的创作用意,进行深度挖掘后再着手进行翻译。

韩国学术刊物《翻译学研究》(《번역학연구》)2012年冬季号上刊登了琴知雅的题为《文体学层面中的韩国小说汉译翻译研究——以殷熙耕长篇小说<汉城兄弟>为中心》[4]的论文,这篇论文的特点是研究者即为原译著的译者,具有比一般的研究者更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感悟,论文主要是从文体学的角度对于《汉城兄弟》的翻译进行了自省式的研究。除此以外,孙志凤的论文《关于文学翻译的评价标准》[5]也是以韩国文学作品的汉译为例进行的研究。[6]。

韩国文学汉译研究的学位论文相对数量不是很多。2009年,韩国忠南大学马静的硕士论文题目为《韩中文学翻译研究(한중 문학 번역 연구)》,从内容上来看,这篇论文分析的例子多为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到韩国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论文题目中的“韩中文学翻译研究”,似乎改为“中国文学韩译研究”更为妥当。

2009年2月,韩国首尔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金鹤哲博士论文《20世纪韩国文学中译史研究——以意识形态和文学翻译的关系为中心》[7]是韩国文学汉译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篇学术论文。论文以文学翻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脉络,对20世纪韩国文学汉译脉络进行了梳理。文中也涉及了部分汉译文本翻译的比较研究。

2014年2月,韩国仁荷大学王艳丽的博士论文《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翻译与受容状况研究——以建交后的小说翻译为中心》[8],论文中提出:把“翻译”一词用以梳理一国的文学在另一国从陌生到熟悉、并最终成功被后者接受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文字翻译”“文学翻译”“翻译文学”这三个阶段。目前,从韩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来看,它仅仅是处于勉强脱离“文字翻译阶段”并努力向“文学翻译阶段”发展的状态。

3. 朴婉绪小说的翻译研究

对于朴婉绪小说的研究,中韩两国的研究者所取得的成果中,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高校的学术论文,主要是集中在对其文学性的研究。对朴婉绪小说叙事手法的研究有很多成果,角度也多种多样。

对朴婉绪小说翻译进行研究最早的论文是韩国汉阳大学金暎志2000年的硕士论文《比较文体学视角下的法语翻译问题研究——以<妈妈的木桩1>为中心》[9],主要从翻译方法和误译原因分析两个角度入手进行了研究。

针对朴婉绪小说翻译研究的论文目前尚只有零星的研究。至今中国国内期刊对于韩国文学汉译的研究更多是处在宏观的层面,研究者们主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翻译史上,归纳整理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传播的脉络和规律。而对于具体文本的翻译研究较少。韩国的韩国文学汉译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是集中在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层面,篇幅上受到的限制比较大。对朴婉绪小说汉译进行的研究更是难得一见。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进入中国的时间也较晚,影响力较低,这形成了韩国文学作品多重译本匮乏的局面。多重译本的条件缺失也使得研究者产生了新的思路,即采用总体式考察的思路,紧扣原文本及译文本,进行文本分析与比较,使研究得以平衡、深入地进行下去。本书基于文学翻译的基本特点,以翻译美学作为主要的理论对朴婉绪小说汉译作品进行研究。在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还结合了比较文学、修辞学、叙事理论等理论作为补充。

所谓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而美学与翻译的联姻,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其历史都是十分漫长的。从西方翻译发展的角度来看,柏拉图的古典美学观对后世的翻译与翻译研究影响甚大,古罗马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汲取了其理论之长,认为对于翻译来说,理想的原语固然可以模仿,但是受到理念支配而过于僵滞地加以仿制则可令翻译前功尽弃。这也是西方最早关于重视原文之美,在译文中加以灵活处理的译论。

16世纪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其翻译理论当中,美学的思想是非常明晰的。他首先恪守的是“意义的真值”,提出语法固然是重要的,但语法知识捋清语言形态(如动词的变化)和句子结构的手段。“言语中的意义和内容不应唯语法是从”;其次,路德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10]这已经是非常明确地展现出了路德心中理想译文的标准。可以说,美学和翻译的彼此交融,一直贯穿着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

而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进程来看,美学更是对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传我国最早的一段译论是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的《法句经序》:“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用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 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其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是老子在辩证地看待“美”与“信”之间的关系的言论,其立意在于否定虚饰之美而扬信。支谦不主张在译文中夹杂梵音,而是追求文字的典雅,这大大突破了译经初期的直译法。支谦之后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精通佛学,又懂汉语,翻译的经文,兼顾了梵语与汉语的双重精华,将佛经翻译的质量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历来被视为最伟大的杰出翻译大师玄奘则明确提出自己的翻译标准为“求真喻俗”,非常符合“质文统一”的审美价值观。

到了近代,1898年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在中国译坛的影响百年不衰。而许多研究者认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实际上便是三个美学命题,而严复将其放置在译学评论中,实为移花接木,推陈出新。

马建忠于1894年提出了“神”者,他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到“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是则为善译也矣。”马建忠这段话也是向后人昭示了在翻译工作进行当中,将全部的气力放于“神”上,得原文之“神”,用母语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最终“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在马建忠看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称之为“善译”。

傅雷对于“神似”和“形似”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在他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写道“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20世纪60年代,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又提出了“化境”的标准:“文字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得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化境”二字,本来是佛经的用语,钱钟书借此来表示译作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都大大地促进了美学和翻译之间的联姻,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宝贵财富。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关于翻译美学的研究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著书立说。[11]朱光潜、刘宓庆等学者为翻译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实现文学作品原文中的“美”已经成为许多研究者和译者的目标和共识。

以审美作为出发点,尽管仍然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是已经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客观性。文学翻译实践过程的最终目的是用译文的语言形式真实地再现原作中的艺术境界(艺术现实)。[12]原作是韩国的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在经过翻译之后,无论是表面上的言辞意义不清,表达清汤寡水、毫无文采可言,还是深层次的扼杀了原有的阅读想象和审美体验的空间,都是属于失败的翻译。

所谓 “美”,是指事物的形式和内容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属性。语言艺术的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是通过艺术的语言给人审美体验上的愉悦和满足。优秀的翻译无法离开语言审美。具体到朴婉绪小说的汉译研究,小说原文的美在何处,能够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审美体验,是译者首先需要去辨别和界定的。因为翻译不是反映译者的经历、感悟而是反映的原作作者的经历和感悟。之后需要做的工作便是使用译语,尽可能地再现出这些美的要素。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需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本书第三章便是对朴婉绪小说汉译过程中,译者们主要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和手法进行一一厘清和分析。此外,需要看到的是,将小说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翻译再现,翻译者们是面临着诸多障碍的,这些障碍使得原文内容在译语环境中的审美再现之路变得崎岖和困难。本书的第四章便是围绕朴婉绪小说汉译过程中存在的时空、文化和文学手法抗译性进行的考察。并在第五章对于朴婉绪小说汉译的忠实维度与经典再现问题展开论述。就朴婉绪韩文原著中的各种美学特质,译者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下,应如何进行恰当的表现,使得其具有的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美学风格并且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力图通过朴婉绪小说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和分析,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注释:

[1] 崔雄权·金一,《韩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东疆学刊》, 1999.4,第42页。

[2] 최은정, 「미학적 측면에서 본 우리말 소설의 중국어 번역 고찰-은희경의『마이너리그』를 중심으로」, 中國語文學第54輯, 2009.

[3] 최은정, 「우리말 소설의 중국어 번역에서 나타나는 미적 요소의 재현 문제-신경숙의『외딴방』 (單人房)을중심으로」,中國語文學第57輯,2011.

[4] 금지아, 「문체론적 측면에서 본 한국 소설의 중국어 번역 연구-은희경장편소설『마이너리그』사 례 분석을 중심으로」, 번역학연구,  2012년 겨울, 제13권5호。

[5] 손지봉, 「문학번역 평가기준에 관하여」, 한국국제회의통역학회, 「국제회의 통역과 번역」, 2006, 제8권1호。

[6] 孙志凤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韩同声传译的教授,在十余年的研究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韩翻译研究的论文,其中也包括同中韩文学翻译相关的研究论文,主要有:「학부에서의 통역번역교육」(2003);「번역교육에서 텍스트의 이해에 대하여」;「서양의 번역문화범주 이론에 대한 중국의 대응과 그 의미」(2006);「번역과 문화전파」(2007);「한국 문학번역의 세계화 방안」(2009)等。

[7] 김학철, 「20세기 한국문학 中譯史 연구 –이데올로기와 문학번역의 관계를중심으로–」, 서울대학교 대학원, 박사논문, 2009.

[8] 王艳丽,「중국의  한국  현대  문학  번역  및  수용  양태  연구 - 수교  이후  번역된  소설을  중심으로」,인하대학교 대학원, 박사논문, 2014.

[9] 김영지, 「비교문체론을 통해 본 프랑스어 번역상의 문제점 - 『엄마의 말뚝1부』를 중심으 로」,한양대학교 대학원, 석사논문, 2000

[10]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第34~36页。

[11] 如从大量实例出发,对翻译美学进行研究的《文学翻译与比较美学》(奚永吉,湖北教育出版社);从传统翻译理论与美学关系入手的《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特色研究》(王平,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通过美学方法对翻译进行研究的《翻译美学导论》(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翻译美学》(毛荣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胡兆云,中国书籍出版社)、《文学翻译审美学》(王平,国防工业出版社)、《溯洄从美——从批评理论到文学翻译》等。

[12] 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第167页。

***************************************

《朴婉绪小说汉译研究》

杨磊 著

ISBN:9787301296165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46.00元

作家朴婉绪在韩国文坛享有 “文坛常青树”和“永远的现役作家”的盛誉。时至今日,她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

本书以朴婉绪小说的汉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入手,梳理译者采用的翻译手法和策略;力图找出实现佳译和再现经典需要遵循的方法和应避免的误区,旨在为韩国文学汉译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最新消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