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导航
工作动态
《当代文学:深察与纵览》编后记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日期:2018-12-20 浏览次数: 字号:[ ]

正如书名副题里的“全国当代文学研究首届青年论坛”所示和白烨老师写的序言所说,这本文集源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发起举办的第一次独立成会的青年论坛。而这次论坛最终落定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并由二外的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负责承办,又完全应该归因于2017年初时任二外校长且兼任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的曹卫东教授的拍板支持。

书中所收的27篇论文,多数都在论坛上做过较充分的发言和讨论。编列入集时归为“全局纵横观”、“个案深纹路”、“解析新维度”三个主题,既是形式上的处理,也是它们选题、运思的学理取向特点本身的突出反映。当代文学研究作为整个文学研究事业中的新兴领域和鲜嫩分支,已经历了一方面得力于自己的青葱鲜嫩,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自己的青葱鲜嫩的曲折跌宕和发展变化,积淀下了相对独特的一份传统和一股惯性。对如今正以生力军的姿态活跃于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的80后一辈为主体的青年学者来讲,这传统和惯性,正从一份可以通过承袭而受益的资源型和动力型的遗产,蜕变为一种越来越需要挣脱的负担或约束。

因而,他们新近的论作中,开始明朗地显露出在师承有自的话题和话语面目下,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骨骼和充实、更新知识框架的迹象。表现在问题意识的设定面向和研究素材的选择范围上,就是“考古”趣味的强化:乍看之下,触碰、翻动、挖掘的,都是零头碎脑的“地下”证据,但借此推开的深究细考,却都有兹事体大的实际寄托。黄平、杨晓帆、袁洪权、李振、王晴飞的论文,可谓这样的“典型”。

或许,这是又一轮的“重写文学史”的试验。相对上一轮的“重写”,现在进行的这些“重写”,方法和诉求都有了更宽广的拓展。它们所关联和指向之处,逸出了文学史的传统边界,落入了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甚至经济史的范畴。如果这种方法和诉求上的“走出去”,仍是为了更有力、更深切地回归于重写文学史,那么,可能它们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走出多远合适”以及“最后如何稳稳当当地走回来”。

对新人新作和新现象进行同步追踪、共时性把握,一向属于当代文学研究的当家菜。大凡当代文学研究的才俊之士,多以这手绝活儿为能事。鲁太光、金理、张涛、闫文盛的论文堪称这方面的样本。它们锁定的对象、瞄准的靶子各异,行文体例也摇曳多姿、风采不一,但同样避开了以往至今流行甚广的所谓文坛时评耽于溢美、溺于吹捧的通病,把冷静的审视和严峻的思辨糅合、渗透进了近距离的热切观察当中。

至于办会东道方二外师生的9篇论文,收进书中,主要为表示向论坛致敬和请方家指正之意。顺便也希望牵连出一个中外当代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是否迄今还陷于理应蓬勃开展、事实上却非常匮乏的问题。即使同在国内,在院校系科体制里名义上和当代文学比邻而居的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专业,目前普遍还停留在只研究国外文学和外语文学的封闭格局中,无力或者不愿涉足更具现实意义和学理价值的中外文学现状的比较研究。反倒是海外、国外学者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著述中,时有运用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的方法所获得的新成果涌现。这不能不让我们儆醒:青年一代的当代文学研究者真到了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知识背景,尤其是跨语际阅读和思考的能力、素养和习惯的时候了。

谨以这本文集,见证全国当代文学研究首届论坛的圆满成功,并铭记对于用心参会的各位朋友,特别是徐则臣、刘颋、饶翔、付如初、文珍、李兰玉、石彦伟、陈彦池、谢思鹏、唐欣恬、宋丽晅等几位作家和编辑朋友,以及百忙中拨冗到会、发表热情寄语的中国作协阎晶明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路侃副主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计金标教授等师长的衷心谢忱。

李林荣       

2018年6月1日记于北二外求是楼


工作动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