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导航
成果展示
赵京华:《柄谷行人文集》编后记(节选)
来源:中央编译出版社微信公号 日期:2018-08-08 浏览次数: 字号:[ ]

柄谷行人是当今东亚地区重要的理论批评家,他的著作在汉语读书界也有了多种译本,影响广泛。中央编译出版社根据大陆读者的期待计划出版其文集,是在2007年前后。如今十年已经过去,我们陆续出版了六种。此次统一格式,重新修订编校,隆重推出中文版柄谷行人文集,共六卷:

第一卷《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第二卷《作为隐喻的建筑》

第三卷《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

第四卷《历史与反复》

第五卷《世界史的构造》

第六卷《哲学的起源》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早年于东京大学就读经济学本科和英国文学硕士课程。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一段时间里,曾担任过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客座教授。2006年荣休,但依然笔耕不辍而活跃于思想文化评论界,是享誉国际尤其在东亚地区具有思想影响力的日本著名理论批评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余种。

作为日本后现代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左翼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柄谷行人40余年来的文艺批评和理论实践,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后现代思想”发源于68革命,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迅猛发展而于90年代逐步转向新的“知识左翼”批判的演进过程。特别是他倚重马克思的思想又借用解构主义的思考理路,从反思“现代性”的立场出发,对后现代思想的核心问题如“差异化”“他者”与“外部”等观念以及整个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形式化”倾向所做出的独特思考,大大地丰富了日本后现代批评的内涵。另一方面,他始终坚信马克思思想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价值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意义,一贯致力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解读其文本,从中获取不尽的思想资源。而他从20世纪70年代侧重以解构主义方法颠覆各种体系化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并重塑文本分析大师的马克思形象,到20世纪90年代借助康德“整合性理念”和以他者为目的之伦理学而重返社会批判的马克思,并力图重建“共产主义”的道德形而上学理念,其发展变化本身既反映了他本人作为日本后现代主义批评家的独特思考路径,又体现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通性。

2000年前后,柄谷行人积极倡导并正式组织起“新联合主义运动”(New Associationist Movement,一种抵抗资本与国家并追求“可能的共产主义”的市民运动),通过重新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价值形态理论,提出从消费领域而非生产领域来抵抗资本主义的斗争原理。近年来,他则进一步推出独创的有关资本主义制度之批判理论——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说,并在此基础上从交换方式的角度重新分析世界史的结构和“帝国”问题。同时,积极参与日本东北大地震后一系列反对核电站建设、维护和平宪法第九条等的市民运动。柄谷行人这些新的尝试包括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难关,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今的理论价值,思考全球化新帝国主义时代资本制的内在结构和周期性危机的形态,激发人们超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理论想象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柄谷行人近年来在汉语读书界越来越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他与中国知识界的交流实际上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1998年底,他借“中日知识共同体”对话会的机会第一次造访北京,与汪晖等中国学人就亚洲、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观察视角等问题展开交流。也就是在这之后的2000年左右,我与柄谷行人先生取得联系,征得他的同意翻译其早期著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2003年,该书中文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得到中国学者和大学在校博士生的广泛征引,直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阐释架构的转变。2006年,大陆和台湾又不约而同地推出柄谷行人的另外两部著作。一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一是台湾商务印书馆的《迈向世界共和国》。前者与《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样属于柄谷行人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著作,而后者则是写于2006年的反映了作者新近理论思考的书籍。可以说,至此日本理论批评家柄谷行人,在汉语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并正在扩大其影响。而我,也就是在这前后就产生了编译其文集的念头,并得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积极响应。

2007年5月,应清华大学之邀柄谷行人再次访问北京,做题为“历史与反复”的讲演并与在京中国学者就“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走向世界共和国”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给文集编译出版的商谈提供了机会。记得那天晚上,闻讯而来的时任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的邢艳琦和策划编辑高立志两位在万圣书园与柄谷行人会面,当得知中央编译出版社乃中国以编译马克思主义著作闻名的一家老资格出版机构后,柄谷先生十分高兴并表示愿今后多多合作。

2008年5月的一天,我借短期访学日本之机于细雨蒙蒙中再次拜访了位于东京郊外南大泽一片茂密丛林旁的柄谷行人宅第,时隔一年的重逢让柄谷先生有些滔滔不绝,他讲起未来自己的著作计划和思考方向,谈到退休后在市公民馆开设免费讲座与听众热议“迈向世界共和国”的理念……我印象中,柄谷先生思维依然敏捷,激情丝毫不减当年。当请求他为中文版文集作序时,他不仅满口答应而且坚持要每卷各写一篇,并热切期待中国读者能够接受他的著作。在告别后回住所的路上,依然是细雨蒙蒙中,我遐想这位身处资本主义国度中的左翼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其思想的力量和信念是不是正在于他大胆地把共产主义作为“整合性理念”而化作心中的道德命令呢?在今天这个缺少理念和想象力的贫乏时代,我在感谢柄谷先生为中文版作序并提供各种翻译上帮助的同时,还想由衷表达我的一份敬意。

这就促成了我们编辑出版柄谷行人文集中文版的最初计划。而在2007年前后,我们还只是有一个三卷本的出版计划,即《作为隐喻的建筑》《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和《历史与反复》。到了2012年柄谷行人第三次造访中国,客座清华大学讲授《世界史的构造》之际,我们又配合其授课而推出了《世界史的构造》中译本,并征得其同意将此前三联版的《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文版也交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还将最新的《哲学的起源》也列入出版计划之中。这样,才有了今天这个《柄谷行人文集》六卷本的规模。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一起合作承担了第二卷《作为隐喻的建筑》、第四卷《历史与反复》和第六卷《哲学的起源》翻译工作的三位译者——应杰先生、王成先生和潘世圣先生。我个人虽然负责了《文集》一半的翻译工作,但如果没有这三位的通力合作,也是无法完成此翻译出版计划的。三位都在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为了这项翻译工作不惜挤压自己宝贵如生命的时间,而且如约出色地完成任务,在统一译文的概念术语、格式体例方面相互切磋彼此配合,更让我感到了未曾有过的协同作战的快乐。同时,也向中央编译出版社历届领导和几任责编——冯章先生、陈琼女士和朱瑞雪小姐对《文集》出版的大力支持和辛苦工作,表示深深的谢忱!

原载中央编译出版社微信公号


成果展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